垦区水稻专家徐一戎同志已逝世多年,我仍难以释怀。看到北大荒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发起“学习徐一戎事迹 弘扬北大荒精神”征稿启事,我寝食难安,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以弘扬北大荒精神,了我心中的多年怀念。
我习惯称呼徐一戎同志为徐技师,徐技师一生就做一件事——研究水稻,为垦区粮食增产、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垦区开发多年,以麦豆的栽培模式为主,只有查哈阳、梧桐河、兴凯湖等少数农场种一点水稻,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大米十分珍贵,职工要用1.5斤白面或两斤白面到农村换1斤大米吃。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条件变化,垦区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旱路不通走水路”,发展水田,减少麦类种植的种植业调整提上日程。但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调整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但终于还是迈出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为加快调整步伐,垦区要召开一次水稻专业会议。会议前夕,我专程到农垦科学院拜访徐技师,目的是要请教一个问题:“我想在会议上提出一个以插为主的口号,即发展水稻要以插秧为主。这种提法,行吗?”这可不是随便提的,这具有战略转变的深意。当我把问题提出后,徐技师非常肯定地回答:“行!”我当时反问:“您多年研究水稻栽培,直播亩产超千斤的模式不是很好吗?有些地方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按您研究的栽培模式,咱们不插秧,就推广直播1000斤不是很好吗?”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我问:“为什么?”他答:“我研究的栽培模式再好,也得不到300摄氏度到500摄氏度的积温啊。”我心里有底了,说:“那咱就提以插为主吧。”他肯定地回答:“以插秧为主,没错。”有了专家的首肯,栽培水稻开始了以插秧为主的战略转变。一个科学家敢于放弃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真是以真理为标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当时我无比敬佩,徐老的精神境界非同一般。
水稻工作会议结束后,徐老带领他的团队迅速转入新的研究领域,并不断取得骄人成果。他的团队很快找到了旱育稀植的技术要点,旱育稀植的技术核心就是旱育秧,这和老法子水育秧、水稻插秧有着根本区别。旱育秧苗根系发育好、有效分蘖多,而且缓苗快、产量高。配套技术如叶龄诊断、高台育苗、侧深施肥、稻瘟病防治等不断出新。可以说,徐技师是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掌舵人”,为垦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从100亿斤至400亿斤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北大荒水稻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徐技师不但研究技术,还研究经济。他有一个记事本,上面详细记载着一亩水稻薄膜、竹竿、肥料、农药多少钱,甚至一筐苗床土要多少钱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常和我说,一项新技术,群众赚钱了才能推广,我深受启发,效益为先,不赚钱的事,职工是不会接受的,这让我终身受益。很多专家是研究技术多,经济效益的事往往被忽略。
我们大家都已熟知徐技师的非凡之举,90岁高龄仍走在田埂上。为防止意外,避免给他人添麻烦,自己就写了一张纸条放在兜里,声明是自己来的,出事与他人无关。暮年全部家产共计百万元捐给科学院做研究基金,完全践行了无私奉献的诺言。用多么美好的文字,也难以展现他高尚的品德。
还有一件小事也值得一说,我退休后到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去佳木斯市桦川县调研时主持人介绍我的名字,当时县领导马上说:“知道、知道。垦区还有一个徐一戎技师。”一句话说明了徐老在基层颇有名气和影响。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去基层只要被人发现,就会有人拦车,一定要他们到自己的田里看一看,给予指导,充分说明了种植户的信任。他们不但为垦区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带动了全省农业的发展,此时已有“南袁北徐”的说法。
徐老的一生是践行北大荒精神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卓越风采的一生,让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