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徐一戎事迹 弘扬北大荒精神】永恒的激励
所属分类:院所新闻   信息来源: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关键字:院所新闻   发布时间:2024/06/12

永恒的激励

——追忆恩师徐一戎


在我国农业领域,北大荒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北大荒人创造了农业垦荒史的奇迹,并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而徐一戎就是北大荒精神的杰出代表。
徐一戎(以下简称徐老)出生于1924年4月,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牢记“耕读传家”的祖训,童年时就把刻苦学习的种子深埋心底。经历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历经坎坷的徐老来到了北大荒,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潜心研究水稻,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寒地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把毕生省吃俭用积攒的100万元献给了北大荒的水稻事业。
2014年5月13日,徐老带着他对水稻事业的热爱,走完了光辉的一生。十年匆匆而过,徐老的身影犹在眼前。徐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为北大荒的水稻事业奉献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生。作为新时期北大荒人,我们要向徐老学习什么?我总结如下。
勤奋朴素,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
从小学到大学直至走向社会,徐老始终坚持学习,从不因年高而裹足不前,从不因资历而消极懈怠。在我和徐老接触的那段岁月,他的学习精神让我受到强烈震撼。我清晰地记得,每当我们出差给他带回来新的文章或者送给他新书时,他视若珍宝,如孩童一般高兴。
在生活上,徐老从不强调什么优越的生活环境,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习惯,特别反对铺张浪费,从不讲究吃、穿、用。在他的家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物品,寥寥无几的家具相当简陋、陈旧,映出历史的沧桑。这样勤俭节约的人,买书、买资料却从不吝惜。他每次出差都会买一些关于水稻的书,回来后仔细研读,陶醉其中。
知难而上,潜心钻研的敬业精神
从研究成果上看,徐老一生的工作大体上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以前的直播阶段,他研究了计划栽培防冷害、直播亩产超千斤等科研成果,这些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当时的实验条件非常简陋,工作环境也特别恶劣,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了试验。第二个阶段是在旱育稀植技术引入后,他果断摒弃了原来的直播方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旱育稀植(插秧)研究,将这项技术的优势深度拓展,并在垦区全面推广,这是一种自我革命的精神。第三个阶段是在垦区水田大开发时提出了“旱路不通走水路”,他深入研究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并把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垦区,使北大荒的水稻种植走向了标准化、规范化。这项技术的推广,使得北大荒的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第四个阶段是他研究的叶龄诊断技术,使水稻从按照节气和日历管理走向了按照叶龄进行管理。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北大荒的寒地水稻生产走上了精准化管理的道路。
在寒地水稻栽培的研究过程中,徐老夙兴夜寐、精益求精。由他牵头组织农垦科学院水稻所及各个农(牧)场的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他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实验仪器设备的短缺、经费的不足等给研究带来了阻力。为了节省经费,他创造了很多土办法,进行灌溉技术研究时没有精准的测量灌水量的仪器设备,就想办法拿水桶,一桶一桶地测量,用最原始的办法来记录。
务实笃行,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谈起徐老,原农垦总局局长刘文举曾深有感触地说:“徐老这一生啊,总是把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联系在一起,他走的技术路线基本就是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应用。尤其是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他始终把种植户的利益和农(牧)场的效益放在第一位,总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从事水稻科研的技术人员都知道,叶龄诊断技术是一个精准化的技术,是用叶龄进行管理,这就需要种植户或技术人员做到准确掌握。
对种植户来说,他是一位贴心的老朋友,他和种植户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种植户不仅把他当作专家,更把他当成亲友。有一次由于种植户的技术落实不到位,水稻长得不好,眼看丰产无望,徐老心如刀绞,他说:“这件事儿不怨种植户,也不怨农场,都怨我们课题组没有把水稻技术传达到位,没给种植户讲清楚。”透过徐老潸然的泪水,我们能感觉到他对种植户的爱有多深、对水稻事业有多热爱。
徐老把毕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农垦科学院,设立了徐一戎基金会。出去讲课时,他从不计较讲课费多少,进行技术指导时也从没要求过报酬,总是无条件地为种植户解决水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徐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北大荒精神的真实写照。
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的担当精神
徐老一生带过很多学生,作为官方指定的“弟子”,我是1994年由原农垦总局组织部下文件分配给徐老做助手的。在教书育人方面,他如同一个严厉的考官,随时对我们进行考试,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会提出一些问题,鞭策年轻人迅速进步和成长。
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刚毕业时,我写了一篇论文,论文比较短,就拿去给徐老,想让他帮助修改。他说,这篇论文字数太少了,拿回去能写多长就写多长。拿回去后,我从不同角度去写,大概用稿纸写了二三十页,就又拿来让徐老看。他用手一摸,笑呵呵地说:“这篇论文厚度够了,这样吧,你拿回去改,这一次能改多短就改多短。”于是,我又按照他的意图进行修改,把废话全部删掉,然后再拿给他看。这时,他才开始帮我认真修改这篇论文。这样把论文写得由短到长,再由长到短、最后精细打磨的方式,对我是一种极大的历练。徐老带学生的这些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我眼里,徐老那种风雨交加以赴之、废寝忘食以成之、全力以赴以教之的认真和执着,是一种担当精神,而这样的担当如同光与热凝聚的灯塔,必将鼓舞和照亮更多人的梦想。
人生漫长,晴雨交加,徐老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历经多年的时光考验与洗礼后,依然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直面困难不放弃,抖擞精神再出发。


Copyright@200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制作维护 
联系方式:情报所(0451-55399367) 院办公室(0451-55399306)
黑ICP备11005260号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