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奋战在黑土地科研战线的荒二代
所属分类:专家风采   信息来源: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关键字:王平   发布时间:2020/11/02

王平——奋战在黑土地科研战线的荒二代

 人物小传:王平,男,1966年2月生,四川古蔺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研究员。1988年从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农垦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院水稻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技科长、副所长,院作物所所长至今。是农垦总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学科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专家、中国大豆学会理事、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他主持的“黑龙江省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一种脉冲式13CO2量化标记植物的装置及利用其标记植物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他是20世纪80年代垦区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生长在农场,成长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他大学毕业就投身于北大荒的科研事业。他潜心课题研究,为垦区现代大农业提供累累科技硕果;他组织科研人员倾力培育新品种,为垦区粮食“十三连丰”做出突出贡献;他致力推广服务,为农户种植技术全面提升无私奉献;他注重转化创收,为全所职工福祉提高做出不懈努力。他就是奋战在黑土地科研战线的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所长王平研究员。王平现任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省政府特贴专家,总局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学科带头人,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

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秉承植保科研“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原则,一直坚持自己亲手设计实施试验方案,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完善集成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在矢志不渝的追求农业科技创新“顶天”这一目标的同时,也一直扎根基层,关注和支持垦区农业的发展,践行为农服务的梦想。“十二五”以来,他本人主持和参加的课题共获省部级以上奖6项,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一种脉冲式13CO2 量化标记植物的装置及利用其标记植物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成果的背后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场景。记得在开展“黑龙江省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课题研究的那个时期,作为课题主持人的他,为了获得第一手科研资料,他经常是天刚亮就来到试验田,顶着烈日一头钻进蚊虫乱舞闷热难耐的玉米田里,一上午的时间,手上、脸上、身上不知道被蚊虫叮了多少的包,全身被汗水浸透,他全然不顾,一株株地仔细观察玉米的长势,用笔认真地记下来,中午只是回到试验田地头简单地吃点午饭,下午又钻进试验田,一直到天黑。他经常对科研人员说,从事科研最关键是要取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他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刻苦研究下,他主持的“黑龙江省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成功往往眷顾坚持不懈的有心人。他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多项成果获奖:《ABT生根粉系列研究与推广技术》,获中国林业科学院二等奖;《寒地稻田稻小球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寒地稻作区同类研究的空白,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他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北方优质粳稻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课题研究均取得了省部及总局级的多项奖励,可谓科研硕果累累,有力地为垦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二)

2008年调到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担任所长以来,他带领全所职工努力工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奖20余项,审定玉米、大豆、小麦、红小豆品种60个,其中国审品种6个,创出了垦丰、垦豆、垦单、垦粘等大豆、玉米系列自育品种的响亮品牌,垦丰16、17等大豆品种被农业部和省里列为主推品种,仅大豆系列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6500多万亩,创社会效益40多亿元,栽培植保技术推广5000多万亩,获得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将垦区大豆专家王德亮同志推荐成为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培养出两名总局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组成员,研究所多名科技人员成为总局高产创建专家组成员。建立了玉米育种、大豆育种、玉米栽培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四大总局级学科,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储备了科技成果,培养了多名专家型科技人才。

(三)

为搞好科技服务,他本人撰写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3部用于技术传播与指导农业生产。组织全所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培训与传播农业技术累计达5万人次,将优秀的科技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户,受到农场和广大农户的信赖与爱戴。他以科技项目实施为契机,先后在垦区5大管局的70多个农场广泛开展水稻、玉米、向日葵植保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工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倾自身所学,当好政府的科技参谋,做农户的知心朋友,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现代种田科技二传手。一次他到东部局的一个农场了解农民田间管理情况,当路过一大片大豆地时发现虫害发生不长时间,如果不及时控制整片大豆将会严重减产。他立即联系农场相关部门组织农户按他的要求准备药剂送到大豆地头,他亲自配制药方,连衣服和鞋也没来得及换直接背起30公斤的喷雾器进入田间。随后农户也加入,按照他配制的药剂和施用方法进行喷药,虫害得到了及时控制,挽救了农户的损失。有个农户不解,原来已经喷过预防药剂,为什么虫害还发生了呢!他耐心地告诉在场的农户,药剂配备要讲究科学,而且下午害虫会在叶片背面,喷药要从下往上喷才会效果更好,农民和技术人员听后赞叹不已。忙完之后,顾不上喝口水,他又直奔下一个地方进行调研。这就是作为北大荒的农业科研人员,默默地为垦区的农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

他坚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转化,有效地提高了全所经济收入。为了所里一个大豆品种经营权转让价格达到最高化,他带领专家,找到一家知名种业协商该大豆品种经营权的转让,一轮轮地谈,直到种业的负责人说:王所长呀,你是真能谈呀,这个品种的转让价太高了,能不能再低点呀。他说,我是代表全所科技人员来跟你们协商转让价格的,这是我们多次调研研究过的价格,一分都不能少了。该种业负责人又跟他说:王所长,我是真服了你了,我将单位的事当成了自己家的事来办呀!他只是微微一笑说,这是我作为所长的职责。“十二五”以来,在他的带领下,仅自育品种一项就实现成果转让4000多万元,全所科研创收与成果转化累计达到近亿元。全所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收入得到大幅提高。研究所获得总局级文明单位称号,科研团队获总局级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获垦区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局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农垦总局优秀工作者等多项各级荣誉称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在科学研究的路上他将一直不懈地走下去,相信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信念会越走越坚。风风雨雨三十载,他视单位为家,将农户当亲人,踏实苦干,兢兢业业,严谨求实,不断进取,为北大荒农业科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行动诠释了北大荒精神,是无愧于黑土地的荒二代。

 


Copyright@200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制作维护 
联系方式:情报所(0451-55399367) 院办公室(0451-55399306)
黑ICP备11005260号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