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亮——三十载痴情育种铸豆魂
所属分类:专家风采   信息来源: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关键字:王德亮   发布时间:2020/11/02

王德亮——三十载痴情育种铸豆魂

人物小传:王德亮,男,1964年1月生,山东东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6年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现为大豆中心主任。他主持、参与培育出了56个大豆品种。以垦丰16为代表的垦丰、垦豆系列大豆已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创社会效益42亿多元,创出了垦丰、垦豆系列大豆品种的品牌,先后获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王德亮同志自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毕业分配到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工作就一直没离开过育种科研工作。至今已从事大豆科研工作整31年了,现任研究所大豆中心主任、研究员。他始终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在大豆科研岗位上忘我工作、勤勉敬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风采,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大豆产业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勇挑重担 硕果累累

王德亮同志自参加工作后始终从事大豆科研工作。当时大豆栽培课题有4名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所里让他去搞大豆育种,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当时大豆栽培课题是科学院重点学科,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而大豆育种课题正处于起步阶段,且育种目标是以抗胞囊线虫病为主,此病主要在我省西部地区危害严重,东部地区极轻。我省东部地区所有科研单位大豆育种都以常规育种为主,而作物所当时大豆常规育种水平别说在省内就是在垦区内也仅属三流水平,在他之前已有三位年轻同志相继离开了大豆育种课题组。这时他临危受命,知难而进,毅然地接受这份工作,开始主持大豆育种课题研究。春天播种时期,他带领课题组科技人员认真选种,亲自播种,对他来说,每种下一颗种子就是播下了一个希望,饿了就吃口早上带的饭,渴了就喝口凉水,一天下来,满脸黝黑一身灰,他常笑着对别人说:“这就是我们大豆育种人特有的专利。”到了夏天田间管理阶段,他更是一身扎进了大豆地里,仔细观察每一株大豆的长势并做好记录,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着大豆。到了秋天大豆收获的季节,是他最激动最兴奋的时刻。他起早贪黑地带领课题组成员小心翼翼地仔细收获并做好标记,生怕遗漏一株一柆大豆。冬天他便整天泡在了实验室里,从植株考种到单株品质分析,最后筛选出下一年继续参加试验的品种。一天下来,脖子僵硬,全身发酸,像是得了一场大病。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到的见地,全身心的付出,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将大豆育种搞得红红火火,至2016年他主持、参与培育出了56个大豆品种,其中:国审品种5个,省审21个,垦审30个。创出了垦丰、垦豆系列大豆品种的品牌,其育种水平已由原来的垦区三流,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至2016年以垦丰16为代表的垦丰、垦豆系列大豆已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创社会效益42多亿元。垦丰16、17、22、23等品种先后获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和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两项。

迎难而上 实现双赢

刚开始主持大豆育种研究时,他便及时调整了育种目标,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转变为高产优质抗灰斑病为主,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虚心地向省内外大豆育种先进单位学习,通过向老一辈育种家王斌如、刘忠堂、吴陆弟、张广骅、吕德昌等求教学习,深受启发。他深知,要想在大豆育种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闯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育种研究之路。当时各单位大豆育种目标其株型主要以合丰25类型即亚有限、主茎型为主,且育出了一批这样类型的优秀品种。如果一味照搬,选育出的品种最好结果也就与他们的相同,要想赶超他们——没门。他经过认真研究,多次论证,决定另辟蹊径,他着重加强了多分枝、无限结荚习性以及矮秆、节间短、寡分枝类型品种的选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由于培育一个品种至少需要10多年时间,再说当时大豆育种课题正在爬坡,又恰逢国家进行科研体制改革,给科技人员“断奶”,鼓励开发创收。研究所也进行了改革,实行课题负责制,将大豆育种课题列为4类课题,这意味着给课题组人员的事业费比纯搞开发人员的事业费还少。事业费不足,科研经费缺口严重,连所领导都觉得大豆育种课题前途渺茫,曾建议大豆育种课题转行搞杂豆育种,于是大豆育种课题组出现了人心不稳,纷纷转行的局面,由1992年的6人,到2000年仅有2人。但他没有放弃,更没有抱怨,一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搞着育种研究,同时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又搞起了科技开发创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闯劲,他坚持“一手抓品种,一手抓开发,两手都要硬”的工作原则,勤勤恳恳十余载,不但使大豆育种研究起死回生更上新台阶,开发创收也搞得有声有色,为后来的品种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2000年垦丰5和垦丰6在黑龙江省审定通过,标志着他主持大豆育种课题完成了爬坡阶段,走出了困难期。2000—2016年17年间,共培育出53个大豆品种,年均3.1个,其中垦丰9、14、16、17、20、22、23,垦豆18、25、33等品种在生产中都得到大面积应用。目前垦丰16、17、20、22和垦豆25仍是相应生态区的主栽品种,垦丰16还被农业部遴选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推品种,垦豆38、39、40、43已成为相应生态区的苗头品种。

进入21世纪,由于有了自育的优良品种,王德亮率领大豆育种团队在圆满完成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将自育品种推广到广大的豆农手中。以垦丰16为代表的垦丰、垦豆系列大豆品种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003年全省已突破100万亩,2006年达到300万亩,2007年400万亩,2008年500万亩,2010年更是突破600万亩。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在水稻、玉米大面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垦丰系列大豆种植面积单年仍保持在350万亩以上,并已推广到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2001—2015年,大豆育种室在他的率领下,年均销售自育大豆种子500多吨,年均创收40多万元,为大豆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品种转化 屡创新高

他主持培育的垦丰、垦豆系列大豆品种不但深受豆农喜爱,还得到许多种子企业认可。2009—2011年开始第一轮对垦丰13—22进行普通许可,有65家种子企业被许可,获许可费182万元;2011—2013年进行第二轮对垦丰13—22、垦豆25—27进行普通许可,在大豆面积严重下降的情况下,仍有24家种子企业办理许可,获许可费82万元;垦丰23是2009年审定的品种,2010年即以150万元独占许可给一家种业公司,这个价格在当时我省种子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自交作物也能卖出杂交作物的价格来让人刮目相看。2013年将垦丰13—18、22这7个品种的黑龙江垦区以外的品种权,以1200万元许可给省内另一家种业公司;垦区内的品种权,以500万元许可给垦区的一家种业公司;在大豆面积由最高年份的6500多万亩下降到2013年3150万亩的情况下,能够卖到1700万元的价格,这在我国大豆行业恐怕也是破天荒的事情了;2016年垦豆25和垦豆33垦区外品种权分别以100万元和150万元许可给垦区内外的两家种业公司。通过品种权许可共获品种权转让费2364万元,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王德亮同志是黑龙江垦区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在他的率领下,农垦科学院大豆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同行肯定,2006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及黑龙江农垦总局课题20多项。他工作一丝不苟,岗位成绩突出,关心、爱护他人,以实际行动营造和谐融洽的同志关系。大豆育种课题在他主持下,全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多次被评为院、所先进集体,并于2015年获总局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被聘请为农业部第一、三届,黑龙江省第七、八届及黑龙江垦区第一、二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作物学会第六、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第七届省种子协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专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生导师;黑龙江总局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多次获院、所级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农垦总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获农垦总局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黑龙江农垦总局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大豆摇铃千里金,痴情育种铸豆魂!三十余载的大豆育种研究,让王德亮已经痴情于大豆,离不开大豆了。他将在大豆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一路高歌,再出新品种,再创新佳绩。

 


Copyright@200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制作维护 
联系方式:情报所(0451-55399367) 院办公室(0451-55399306)
黑ICP备11005260号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分辨率1920*1080